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地震”的博文

对地震预报的一点看法

图片
看到吾无五物写的“ 从天气预报到地震预报 ”的文章,想起周秀骥院士5月20日在中科院地学部举行的汶川地震院士座谈会上 关于天气预报的精彩分析 ,这段时间又恰好聆听了陈颙院士对地震预报的见解,觉得比较这两种预报非常有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预报所处的阶段,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气象预报走过的路程。(根据陈颙院士的分析整理和扩展而成) 天气预报 17世纪以前,天气预报(这里指短期的气象预报)主要也是停留在观察天象(例如华北地区的“旱刮东风不雨,涝刮东风不晴”这个谚语)、物象(例如蚂蚁搬家,燕子低飞)的经验性预报阶段。

《自然灾害》之地震灾害-05减轻地震灾害

图片
来源:陈颙, 史培军. 自然灾害[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声明:版权归作者本人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所有。转载请一定保留来源。 2.4 减轻地震灾害 2.4.1 中国不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 根据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地震目录,对1964年-1998年间,中、日、伊朗、土耳其、新西兰、台湾、希腊等国家和地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进行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发生地震的最多的国家,前三名分别是印度尼西亚、美国和日本,中国大陆最多排第五。包括台湾地区在内,全中国的地震活动在全球也不是最多的。

《自然灾害》之地震灾害-04地震灾害

图片
来源:陈颙, 史培军. 自然灾害[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声明:版权归作者本人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所有。转载请一定保留来源。 2.3 地震灾害 2.3.1 国外9 次大地震 表3 1900年以来世界上的一些重大地震灾害 图40 1906年4月18日清晨5点20分,美国旧金山(38.0˚N,123.0˚W)发生8.3级地震,60,000余人遇难。震时全城起火,社会秩序一度混乱,抢劫杀人等恶性事件多有发生。全市进入紧急状态。近10万人逃离城市,经济损失超过5亿美元。

《自然灾害》之地震灾害-03地震的特点

图片
来源:陈颙, 史培军. 自然灾害[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声明:版权归作者本人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所有。转载请一定保留来源。 2 地震的特点 科学家们和公众询问地震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它的大小。表示地震大小基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地震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另一种是根据地震造成的破坏程确定地震的大小。 2.1地震的大小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有大有小,大可以大到使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小可以小到人体根本感觉不到、只有灵敏的仪器才能记录到。如何表示地震的大小呢? 第一种方法,用地震 所释放的能量来表示 地震的大小,用地震的震级(magnitude)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多。上面已经说过,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可以用地震矩 M O 来表示。

《自然灾害》之地震灾害-02地震波及其用途

图片
1.2 地震波 1.2.1 体波 地震在地球内部会产生两种体波:P波(Primary waves)和S波(Secondary waves)。 P波是跑的最快的波,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P波与空气中的声波很相似,质点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做压缩和拉伸运动。 图2‑10 地震在地球内部会产生两种体波:P波(primary waves)和S波(secondary waves)。(加了一张示意图,是为了说明因为受地层的速度差异影响(如果没有低速体,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通常越往下速度越快),地震波的P波在射线传播路径并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当靠近地面P波在垂直分量越大,当然如果不是垂直出射,水平分量也是有运动的;而一些细心的读者发现上图显示的P波似乎是水平运动,那是因为示意图的P波在地球表面传播。) S波跑的比P波慢,它只可以在固体传播。在S波传播时,质点的运动方向与S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介质中产生剪切应力。由于流体不能承受剪切应力,因此S波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P波和S波的速度由介质的密度和弹性常数决定。

《自然灾害》之地震灾害-01什么是地震

图片
来源:陈颙, 史培军. 自然灾害[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严重声明:版权归作者本人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所有。转载请一定保留来源。 最早人们认为火山作用是地震的首要原因,但是,许多大地震发生之处远离火山的地方。现在,多数人认为,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突然断裂而造成的,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造成地壳大规模变形是地震的根源,沿地震断裂面的突然滑移是地震波能量辐射的直接原因。 图5 跨圣安德列斯断层的篱笆在1906年旧金山地震之后发生3米的错动。 图片来源 a:Robert E. Wallace, USGS b:G.K.Gilbert, USGS 1906年发生的旧金山大地震,为理解什么是地震提供了直接的观测事实。旧金山大地震发生在美国加州圣安德烈斯断层上,地震时,断层两盘发生了3-4米的右旋错动(站在断层的一盘上,观测另一盘的运动,向右就叫做右旋运动,向左叫做左旋运动),垂直于断层的农场的篱笆明显被错开了3-4米距离。

《自然灾害》之地震灾害-00引言

图片
一年前,我就开始写自然灾害博客,希望能够做些自然灾害方面的科普宣传,但是个人能力和影响力都非常有限。这次四川地震让我觉得我国的灾害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很高兴能加入松鼠会,松鼠会是一个很好的科普平台。为了普及地震知识,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作者允许,同意网络连载《自然灾害》一书中的地震灾害一章。我将在这里进行图文转载,主要内容分为4部分:地震,地震的特点,地震灾害和减轻地震灾害。希望对大家理解地震的一些科普知识有所帮助。 作者是从事自然灾害研究多年的陈颙院士和史培军教授,该书马上要进行第2次印刷,作者也希望各位能指出内容的不足和错误,在印刷前可及时更正,向各位先说声谢谢。 自然灾害有时候离我们很近,请关注身边的自然灾害。

[转贴]地震局都做了什么

我知道很多朋友都想了解地震局都做了什么,网上已然是骂声一片。和下面的博文一样,我认为地震局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可能还有更多需要让人了解的内容。我师姐写了下面两篇博文,我觉得很有必要在这里转贴: 一、地震局都做了什么: http://lililee.blog.sohu.com/87343855.html 二、地震谎言篇: http://lililee.blog.sohu.com/87137715.html 5月12日的大地震之后,各路军兵直奔现场的同时,各路网民也一路指责地震局,众口一声地诘问,这么大的地震,地震局为什么没有向公众预报?! 诚然,面对这场灾难,中国地震局 有其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地震局也在震前震后竭尽全力履行着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迎着唾沫,谁都知道现在绝不是一个回应指责的恰当时候。我想,作为中国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这个事件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自是地震局留到事后严厉思索的重要题目。 作为国家机关,中国地震局拥有其法律规定的职责,这些职责我附在本文之后,不做赘述。趁着下班,我来说说汶川地震中地震局都做了什么,一是讲一讲道理,二是短暂地回顾一下过去的两天。 (一)快速准确的情况通报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巨大地震,15分钟后带有准确定位的地震信息在各类媒体上播报。4个小时后,国务院总理抵达成都。 这样的速度有赖于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000多个测震台站,而这些台站平日的看护、数据传输、数据分析、数据存储以及部分科学研究,是由中国地震局及各省地震局1万名在职职工日夜承担的。 受到地震观测条件限制,这些台站都必须远离城镇远离交通繁忙的地区。不论有没有破坏性地震发生,这些人员都拿着平均月薪两三千元,坚守在每一个偏远的台站上。 试想,如果没有地震局,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你感觉到地面晃动了,你知道地震发生在哪儿吗?我相信,当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听说地震发生在四川时,一定远远比不知道地震发生在哪儿要心里踏实得多!同样,即便这样的大地震,处在地震灾害威胁地区的人也远远少于感受到地震的人,对么?如果没有准确的消息,5月12日的夜晚,大半个中国的人的都将在焦虑中度过! 地震发生后,地震局万把人日夜进行的事情最直接关乎百姓安危的就是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 再试想,如果没有地震局告诉公众告诉国务...

(2008-05-12)四川7.8级大地震科学简介

图片
大地震的每次不约而至,都是对地震工作者自信心的沉重打击。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Geller(1997)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说,地震不可预测,掀起了关于地震能不能预测的讨论的高潮。虽然国外的地震科学家对地震预测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热衷,但是中国的地震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不仅仅因为中国有过世界上唯一一次正式的地震预报--1975年成功预报海城地震,更多持续不断的动力来自于曾经有过的巨大的创痛。1976年,在地震预报露出曙光后的一年,唐山地震成了20世纪死人最多的地震。在经历地震预报的挫折后,大家对预报这两个字显得小心又谨慎,在写文章的时候尽量不用这两个字,因为在预报上有太多挫折感。 我记得刚看完《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新天府-四川的时候,我发现有些人把过多的赞美之词给了四川,四川是富饶悠闲的,但是每年的自然灾害损失也不小,特别是滑坡泥石流灾害。四川地震到底多不多,我以前没有关注过,但是,这个地震将永远载入地震学的史册,又将是一次让世人铭记的天灾。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7.8级(USGS测出矩震级7.9)强烈地震(图 1),震中位置大概位于成都北西侧80km左右的汶川县(图2),震源深度非常浅(USGS测出16km,震源深度的误差通常比震中的定位误差大的多)。靠近人口密集区的浅源大地震将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对比唐山地震,震中位于城市中心,震源深度10几公里,100万居民死亡24万。汶川人口有10万 (?),可能死亡多少人可以略微对比计算。 图1 震中位置分布图 图2 震中位置及周边地区地形图 Mw7.9地震(or 7.8 or以后更新的震级 )过后,地球内部积蓄已久的能量还没有释放完,又沿着断层破裂面发生近30次5级以上地震(也就一天时间左右)。5级地震相当于1万吨TNT炸药释放的能量,和投放到日本广岛的原子弹能量相当。 从图2看,地震发生的地方是平原和高山交汇处,山体呈北东走向,而余震的排列顺序就沿着这个走向(图3),说明这极有可能是一次和构造相关的构造地震,是因为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震。 地震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个小区域的点分布,而是一条条线。比如2001年8.1级昆仑山地震,破裂带长440km。中国科技大学的倪四道曾计算了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地震破裂过程,发现地震破裂就像撕布一样,沿着破裂面撕得越来越快,一直破裂...

2008年2月27日的英国地震(Ml5.2)

图片
英国当地时间(也就是世界标准时,格林尼治时间)2008年2月27日凌晨,英国发生了近20多年来的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为里氏5.2级,实际上这个震级很小,但是相对于地震少又小的英国,算是大地震了。 天然地震的三要素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大小,也就是我们经常when where how。英国地质调查局( BGS )给出了这次地震一些参数: 发震时间 : 2008年2月27日 00:56 47.8s UTC(世界标准时) 地点 : 北纬53.404 ° ,东经0.331 ° 震源深度 : 18.6 km 震级: 5.2 ML (里氏震级) 发生位置 : Market, Rasen, Lincolnshire (英国南部) 烈度: 6 EMS (EMS是European Macroseismic Scale的简写,也就是欧洲地震烈度表,一个地震发生了,震级有不同的类型,报纸上经常报道的是里氏震级,科学研究更多的用面波震级和矩震级;烈度在各个国家也有差别,比如中国和台湾,日本所用的烈度表不同) 主震后发生了2次余震,余震震级比较小,它们的参数分别为: 图1 红色大星星是主震,两个小星星是余震。这次两个小星星靠的很近,可能地震波都很相似。 图2 震中烈度图。根据 欧洲地震烈度表 。 5级烈度 表示有强烈有感,介绍很有意思:室内的人绝大多数能感觉到,室外的人可能不容易感觉到,很多睡觉的人会被惊醒,并有部分人会逃到户外避难,房子摇晃,悬挂物晃动很厉害,瓷器(这里用 China 表示瓷器)和眼镜作响,门和窗户开关不停。 4级烈度 表示部分人会被惊醒(注意这里是部分人),晃动不是那么可怕,窗户门或盘子作响。 3级烈度 基本是就很少有人难感觉到了,人可能晃一晃而已。 2级烈度 就是只有那些敏感的人,可能正在屋顶的人能感觉到了。当时我所在的地方是2级,当时我正在睡觉,我没有感觉,说明不是很敏感啊。 图3 地震波在不同的距离的地震图。距离最近的地震台为90km,振幅约1mm。90km也就图2英国大陆最窄的东西横向距离,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人对1mm的震动(图上约3-4级烈度),还能有感。这一点我还先前还没有意识到。 (以上图片来源: BGS ) Technorati : UK , earthquake

中国最早的地震记录

看到 中国科普网 上关于 中国最早的地震记录说明 ,觉得科普网介绍的一点都不科普,可读性不强,而且还有错误(特别是把时间问题),地震专家估计没时间管这种小事,因此我就抽空整理点。 最早提到地震的文献是《通鉴外纪》,它引用了《随巢子》和《汲冢纪年》:"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仅通过这里的描写我们还看不出"地坼"是不是就指地震。 但是我们可以查到墨子在《太平御鉴》中提到,三苗灭亡前刚好有地震,泉水外涌。因此,可以认为三苗将亡时发生了地震。但三苗大概是什么时候亡的?(注:这本《太平御鉴》到底是什么书,我现在还没弄明白。宋朝人李昉编纂的1000卷的《 太平御览 》很确定,我估计是始作俑者将《太平御览》写成了《太平御鉴》,其后来人不明所以,直接拿来主义造成了今天的谬误。) 《竹书记年》中提到"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意思是夏后征三苗,三苗灭亡。网上说帝指的是舜(公元前23世纪),夏后指舜的接班人大禹,大禹征三苗的时间,在帝舜三十五年。综合起来,意思是说在公元前23世纪,三苗被大禹征讨灭亡,此时恰好发生了大地震。 但是稍微想一想,我感觉这个时间是有问题的,大禹的时间没有这么早,舜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早。 要说夏商周的历史,就必须提到司马迁的《史记》,按照《史记》记载,中国古代确切的编年史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在此之前的夏商周,只有世系(即各个王在位的先后顺序)而没有具体年代。虽然司马迁当时是太史令,可以查阅到大量的现在已经逸失的古文献,但他同时是个非常严谨的人,他发现夏商周特别是公元前841年前的历史年代有矛盾或有出入,他没有臆断这些年代,而是采取了很科学的态度:不确定的年代就不写年代。 前几年中国花了好几千万进行了"夏、商、周断代史工程"(该工程正式启动于1996年5月16日,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其目的就是通过古籍、古天文、古环境和考古等综合研究来确定其年代,最终结论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这显然和网上提到的舜(公元前23世纪)有几百年的出入。虽然这次工程耗资巨大,但还是与一些已掌握的确凿证据略有出入,比如有专家提出五星汇聚这一天文现象(古人不可能伪造这种现象)发生于公元前1953年,而这几年就是禹...

瘦驼谈动物预报地震-与之商榷

瘦驼 写了篇《 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 》发表在新京报新知周刊上,我在此表达不同看法。 文中提到地震局局长说藏獒非常适合预报地震,举例说局长说观测点一公里外有人放炮采石,藏獒在炮响前20秒就开始狂吠,屡试不爽。我觉得很惊讶,地震局局长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蠢话,是不是假新闻?随后谜底揭晓说是招商引资的产物,不管是不是招商引资,地震局局长好歹学过地震学,怎么可能会说出“非常适合来预报地震”这样的话呢?我觉得瘦驼应该有自己的辨识能力。 文章中提到了一些数据,比如“每年发生能被仪器纪录的地震超过50万次、人可以感知的地震10万余次、破坏性地震100多次”,这些数值都是很模糊的,多大的地震能被记录,多大的地震能被感知,多大的地震算破坏?瘦驼至少应该知道有个震级可以衡量这些数值,否则太模糊,太不科学。 瘦驼的文章一棒下去把动物预报地震领的域所有人都打死了,估计那些专门研究动物异常,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影响因素(比如次声波、脉冲电场)的研究者要吐血而亡了。研究者研究动物异常并不是只是研究表面现象,他们显然没有那么笨,地震预报本身就是探索的过程,有些动物不可否认地能够感知某些地震前兆。 文章最后用海啸时一群狗没有反应作为动物预报地震的反驳,如果每条狗都能对海啸地震反应,地震预报难道还会像现在一样举步维艰成为世纪难题吗? 最近灾害新闻 联合国对斯里兰卡洪灾情况进行初步评估 人道协调厅:援助多米尼加仍需1250万美元 灾害评估和协调小组2007年任务多与气候变化有关 请关注 联合国 网站新闻中心·自然灾害 Technorati 标签: 地震预报 , 动物预报地震

人类首次获得断层岩石

图片
图 美国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是世界上地震较频繁地区之一,一条"圣安德烈亚斯断层"是全世界地震学家研究的焦点。这里诞生了最著名南加州地震实验室,加州理工大学的里克特1935年在这里创造了著名的里氏震级。 2007年10月5日,美国科学家首次从该地区距地表3.7公里处的一处活跃断层带取得岩石样本。这一岩石样本重约1吨。经研究发现,断层岩石中存在"蛇纹石",科学家认为这便是"圣安德烈亚斯断层"较为活跃的原因。如果能了解蛇纹石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和变化规律,就有有助于科学家揭开地震缘由之谜,更准确地预测地震。 科学家称,这一发现重要意义堪比人类首次登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科学教授马克·佐贝克说:"我们手中拿到'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岩石样本)时,感觉自己就像是(首次登上月球的)尼尔·阿姆斯特朗。"   科学家称,这一发现重要意义堪比人类首次登月。科学家认为,通过研究岩石样本的构造有助于加深了解地震形成原因。   科学家认为,断层岩石中确实存在"蛇纹石",这便是"圣安德烈亚斯断层"较为活跃的原因。如果能了解蛇纹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就有可能更准确地预测地震。 来源: 法制晚报

南极地区发生里氏6.3级地震

图片
图1 位于武汉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究员蔡亚先主持研制的两台"超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由"雪龙号"带往南极后,于2003年1月1日安装在长城站。(图片来源: 港震 ) 图2 一周后,第二台地震仪又安装在中山站。这些地震仪均安装在浅层地下,外面有保温设备以防止仪器受冻。它们将精确测量南极地区的地壳运动状况及冰层厚度,对于直径150公里范围内3级以上的地震,都能监测得到,大震15分钟内就可将其所有信息准确传达给国家有关部门。(图片来源: 港震 ) 2007年11月2日,据智利国家电视台2日报道,南极地区格林尼治时间2日20时31分(北京时间3日4时31分)发生里氏6.3级地震。报道说,美国地质研究所的监测结果显示,这次地震的震中距离智利最南部城市蓬塔阿雷纳斯3641公里,震源距离地面10公里。 地震经常发生于板块的边界,虽然板块内部也会发生地震,但是南极、格林兰岛这两个地区特别稳定,是地球上最大的地震活动明显不发育的地区,很少有地震发生,有记录的几次地震的震级也不大。 南极地区达到或接近这种强度的较大地震此前只有3次:第1次是在1952年,第2次在1974年(强度为4.9级),这两次都发生在北维多利亚地区,在此地区有一个大冰川和冰舌,第3次地震是在1985年,这次地震发生在庄宁毛德地地区。地震学家们认为,虽然1974年的那次地震的特征和起因与正常地质作用引起的地震相似,但这次地震可能是由冰川的运动所引发的。相反,1985年的那次地震则是正常构造活动所引起的,也是唯一的一次确确实实的南极地震。 南极大陆世界标准地震记录网只记录到为数极少的地震活动。自国际地球物理年以来,已经有十多个地震台站在南极大陆工作,这些台站所记录到的局部小地震通常都是由冰山崩裂或破裂而引起的,可能是火山活动成因的小地震,与埃里伯斯山、罗斯岛及南极半岛附近的火山活动有关。 部分文字来源: 新华网

蒲松龄写地震

图片
关于地震的文献浩如烟海,但最早的地震记载产生于中国。 《通鉴外纪》引用《随巢子》、《汲冢纪年》提到:"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曾 墨子在《太平御鉴》中提到,三苗灭亡前刚好有地震,泉水外涌。 三苗大概是什么时候亡的,《竹书记年》提到"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帝指的是舜(公元前23世纪),夏后指舜的接班人大禹,大禹征三苗的时间,在帝舜三十五年。 综合起来,意思是说在公元前23世纪,三苗被大禹征讨灭亡,此时恰好发生了大地震。 今天偶尔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蒲松龄写的地震的文章,很形象地记录了地震时人们因为紧张忘了穿衣服的情景,文章不长而且也很容易懂。其实很多学问,前人做过记录,只是因为时间久了被埋没了而没有被挖掘出来。没准地震学家可以通过蒲松龄写的这次地震事件,去寻找地震留下的痕迹,进而了解到当时的地震情况。 "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 地震 ,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当与地震时男女两忘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竹书纪年》 中国战国时魏国史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

图片
图 2005年中国及周边地区大于3级的地震震中分布图,从图上可见中国不是地震最多的国家,印尼,日本遭受地震的数要比我国多得多。   20世纪以来,中国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总人数的54%,超过1/2。   作为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日前公布了今后14年(2006-2020年)的防震减灾规划。规划显示, 中国有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域。 规划提出,到2010年,大城市和城市群要能抗御6级地震,2020年全国可抗御6级地震。   中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   中国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   中国的陆地地震竟占全球陆地地震的1/3(陆地地震才影响人类活动)   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的1/2以上   因此,中国不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但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20世纪全球大陆35%的7.0级以上地震发生在中国; 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120万人,中国占59万人。(1920年甘肃海原地震死亡23万余人,1976年唐山地震死亡24万),居各国之首; 20世纪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烈度Ⅵ度以上区域; 50%的国土面积位于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三分之二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原因: 1,中国的地震活动频繁;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而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尚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报; 2,中国城市人口密、人口多;而中国有23个省会城市位于地震高烈度区。 3,中国的经济落后,房屋建筑质量差;农村基本不设防,多数城市和重大工程地震灾害潜在风险很高。 4,灾害意识落后。防震减灾教育滞后,公众防震减灾素质不高。   到2020年,中国要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要拥有避难场所;建成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具备地震紧急处置能力;震后24小...

西吉党家岔地震滑坡堰塞湖遗址

图片
图 西吉县的震湖,又名"党家岔大堰",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西南部的苏堡乡党家岔村,距西吉县城38公里,目前是亚洲第二大震湖。   1920年12月16日20点零5分53秒,突然一声巨响,山崩地裂,震级达8.5级,裂度达12度的海原大地震暴发了,在这次全球都有震感的地震中死伤人口234117人,造成规模巨大、数量极多的滑坡,使这一带的山川大为改观,原来的干山枯岭,摇身一变,成了大片沼泽湖堰,地震堰塞湖星罗棋布。专家学者1965年在西吉考察时,发现有43座这样的天然堰塞湖,如串珠状点缀在滥泥河谷,成为半干旱黄土高原上的独特的地震景观。   2006年9月西吉县党家岔地震滑坡堰塞湖被中国地震局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并命名为"西吉党家岔地震滑坡堰塞湖遗址"。党家岔地震滑坡堰塞湖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形成的,目前是亚洲第二大震湖。震湖内的自治区级保护动物占全区规定保护动物种类的39%。    震湖 :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水面南北长3110米,东西平均宽600米,水面面积达186.65万立方米,平均水深12米。最大水深30米,储水量1120万立方米,湖内生长着鲢、鲤、草鱼等近10种鱼类。成群的野鸭、大山雀、猫头鹰等近10种珍贵鸟类生活在这里。湖水清澈碧透,片片芦苇随风荡漾,四周青山环抱,青峦拔翠,幽谷深邃,构成-幅一幅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重水复,山环水抱,山水交融的天然图画。震湖流域里的护动物金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嘴鹈鹕、红脚隼等11种,自治区重点保护的有20种,占自治区规定的保护种类(51种)的39%。 由于震湖地震遗迹明显,具有科学考察、旅游观赏、探奇探险的明显特征,成为吸引游人的另一大景观。2006年8月,西吉县党家岔地震滑坡、堰塞湖遗址被国家地震局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并命名"西吉党家岔地震滑坡堰塞湖遗址"。 参考: http://www.nxxj.gov.cn/xjlyxx/_zhfg.htm

日本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日本沉没”

图片
该片改编自小松左京的著名畅销书《日本沉没》。1973年曾被搬上银幕,后多次想重拍,但是因为投资太大而放弃。这次日本人缩紧裤带,终于将它重新搬上银幕,耗资20亿日元。    故事简介 :几位头脑敏锐、有正义感的地球科学家发现日本列岛将要沉没的征兆。消息传出,全国哗然,有的质疑,有的嘲笑。但越来越多的迹象无情地证明了沉没的推断,内阁首相不得不向全国人民宣布:日本处于一片惶恐和混乱之中。在接连不断的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中,人们纷纷想方设法逃往国外,此时日本的命运完全依赖于国际社会。内阁策划向世界各地输出移民,又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和不同态度、对策。最后,地质学家通过钻井并埋放炸药炸断板块的方式拯救了日本列岛。    下载地址 《日本沉没》有望今年10月在国内上映,目前该片正在送审过程中。当然,网络此时显现出优越性,这里提供下载地址: CD1: ftp://download2.sycatv.net/movie2/ribenchengmo_3570_01.rmvb CD2: ftp://download2.sycatv.net/movie2/ribenchengmo_4689_02.rmvb    感想   无论从情节上还是画面精美程度,此片都比不上美国《后天》《天地大冲撞》等灾难大片。但就因为它是我们的死对头日本拍的,自然少不了我们的关注。看过之后我有几点感想: ■日本的忧患意识特别强。影片涉及到地震、海啸、火山等种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可能这些灾害我们很陌生,但是日本却司空见惯。此外,日本作为一个资源严重依赖于国际社会的岛国,一旦失去了美国或中国的政治、经济援助,日本就将直面死亡。相比之下,中国的忧患意识呢? ■日本的科技紧跟能力和科普工作做的不错。日本的深海探测一直是日本的骄傲,所以,影片用了大量镜头表现"海神"号深潜器的光荣使命。此外,影片中还有个细节,老师带着小学生参观深潜器。这细节恰好说明了日本对公众特别是孩童的科普工作做的很扎实,教育从娃娃抓起,这些娃娃从小就有机会接触这些高科技产品,使得日本人的机器人产业很发达。相比之下,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有哪些? ■日本经常对公众进行预警教育和演练,日本公众遇到自然灾害,不但不会产生恐慌心理,反而会在灾难面前表现得沉着和冷静。影片中多处有此类表现。 ■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很发达,地震一发生...

我国将首次在南极内陆地区进行地震观测

图片
这是我南极内陆考察队的"雪龙"船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中国即将进行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中国将首次在南极内陆地区进行地震观测。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安美建副研究员介绍,南极洲板块是在2800万-4000万年前,由两个板块拼合而成;是地球上唯一的被地球旋转轴穿过的大陆;并且整个大陆周围被扩张的洋中脊所包围。正是由于南极大陆这些独有的地学特色,近年来,各国对南极及其深部结构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通过对天然地震观测的深入研究,可以探明南极大陆地壳和地幔的深部结构,进而可以深入了解南极大陆的板块构造学和深部地球动力学信息。   在此次科学考察活动中,南极内陆考察队员将在距离中山站806公里处的雄鹰营地和冰穹A两个地区,部署低温宽频地震台站,建立低温宽频天然地震观测系统。   内陆考察队员在考察回程的时候,即可从台站中提取第一批观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获得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尤其是地壳、岩石圈等底界面的深度。结合分析国外的观测数据,以期获得南极大陆地壳和上地幔三维结构,深入了解南极内陆地区地球深部结构信息。 来源: 新华网

长沙县9级地震?

  长沙县9级地震? 原系村民误把"地质"当"地震"。   因为没有弄清"地质"与"地震"的区别,长沙县北山镇的少数村民误以为近期将发生9级地震,并惶恐不安向省里一家电视台咨询。7月5日,省地震局闻讯后,迅速与长沙市地震局组成联合调查组赴北山镇核实谣言的来源,发现这是一起因个别村民对当地政府发放的预防地质灾害宣传资料一知半解引发的误会,经调查组与当地政府深入村民宣传解释,地震谣言已经烟消云散。   据调查组介绍,长沙县北山镇是一个多年的石矿区,也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潜在高发区。进入汛期,北山镇党委政府为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给当地群众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就在4天前向镇里群众分发有关防治地质灾害的宣传材料,并通过高音喇叭宣传防范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镇政府还购买了一些口哨分发给村组干部,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就由他们负责组织村民疏散。   不料这些原本很正常的应急准备措施,莫名其妙引起了少数村民的恐慌,他们误把"地质"当"地震",以讹传讹,说北山镇马上要发生9级地震,个别村民甚至于今天打电话给省里一电视台求证,该电视台在没有弄清原委的情形下前往北山镇采访,更加加重了部分村民的恐慌情绪。   省地震局获悉相关情况后,迅速与长沙市地震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前往北山镇调查辟谣。调查组严肃指出,关于北山镇将发生9级地震的传言,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不科学说法。长沙县北山镇,虽然有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但据地震观测资料和地震前兆观察,近期没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 来源: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