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月球”的博文

月亮女神的作业

图片
让大家欣赏日本"月亮女神"交的作业吧,再普及下知识:地球人能看遍整个月球吗?为什么?月球人能看遍整个地球吗,为什么? 三个单词解释下: KAGUYA :月亮女神(Kaguya Hime是"辉夜姬"的意思,她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中美丽的月亮公主。)相关文章看 这里 。 JAXA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NHK :Jap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日本广播协会。NHK经常会拍一些很好的记录片。 图1 地球从月球上升起。人们经常会想站在月球表面看到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美丽的神话和浪漫的故事随之诞生,但在月球表面,"地球升起"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假如你背对着地球,那么你将永远背对着地球,为什么?看我下面的示意图就清楚了。点击 下载 大图。 图2 我们在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为什么?因为月球绕着地球同时做自转和公转,自转的周期恰好等于公转的周期,即27天7小时43分11.47秒。也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转一圈,自身也转了一圈。图示月球自西向东转没错吧,绕一圈那面始终朝着地球。 图3 在月球上你永远不会看到地球升起的景观。但是卫星可以,这是月神卫星利用高清晰 HDTV 拍摄地升和地落的两个位置。 图4 在月球南极附近的"月平线"上拍摄到的"地球落下"连续照片。点击 下载 大图 。 图5 地球从月平线缓缓落下。点击 下载 大图。 Technorati : JAXA , KAGUYA , NHK , 月亮女神 , 高清晰图片

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

图片
图1 这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日本广播协会(NHK)在探月卫星"月亮女神"上成功拍摄到了高清晰的地球影像,拍摄距离地球约11万公里。 2007年9月14日日本发射探月卫星"月亮女神",目前状态正常。 2007年10月5日,"月亮女神"成功进入月球轨道,并预计在12月中旬正式开展探测活动。 日本的月亮女神"辉夜姬"   "月亮女神"是日本绕月探测卫星英文名称的意译。它在日本还有一个昵称--"辉夜"。这个名字取自"辉夜姬",她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中美丽的月亮公主。   "辉夜姬"是日本古老传说《竹取物语》中的主人公,是在月亮上诞生,尔后落入凡间的美貌女孩。传说中,一位伐竹子的老翁在竹子芯里发现了一个可爱女孩,便把她带回家去抚养。3个月后女孩就长成妙龄少女,美貌举世无双,取名"辉夜姬"。   世间的男子都梦想让"辉夜姬"做妻子,许多公子王孙终日在老翁家周围徘徊。"辉夜姬"提出嫁给能找到她喜爱但却难以获得的宝物的人,使求婚者都没能如愿。最后登场的皇帝想凭借权势强娶"辉夜姬"也以失败告终。"辉夜姬"在中秋之夜迎来月宫使者,回到她本该属于的月球。   有一篇 文章 从文化的角度写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为自己的探月卫星取名背后的文化传统,很有意思。 图2 11月7日,日本公开"月亮女神"卫星拍摄的月球表面照片。这是首次传回地球的照片。而整个摄影工作于上月31日就开始进行,摄像机从约100公里的高度对月亮分两次进行了拍摄。据悉今后"月亮女神"还将拍摄地球从月球"地平线"升起的"地出"景观。图片来源:JAXA/NHK

地球和月球的关系

图片
图 地球的年龄是46亿岁,月球是45亿岁(《科学》杂志上著文称科学家通过测量同位素钨182出现的概率,确定出月球年龄为45.27亿岁,误差为1000万年)。为什么地球和月球不是同时产生的?是不是可能因为地球被外来星一撞,掉了块肉最后变成了的。? 关于月球的形成最常见说法四种: 1,同源说-情同兄弟   原始的太阳系是一团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星云,月球和地球是在太阳星云的同一区域形成的,但是月球形成时间比地球稍晚,月球是地球的兄弟姐妹。地球形成时,铁等金属元素较多的粒子聚集成地球的原始胚胎,月球则是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的。所以,现在月球的密度比地球小。 2,分裂说-亲如母子   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完全处于熔融状态,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很快,在离心力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从地球上分离出一块物质,慢慢形成月球。也就是说月球是从地球上分裂出去的,是地球母亲身上的亲骨肉。这个理论和碰撞说有些相似。 3,捕获说-地球的魅力   月球原本是一个独立天体,只是后来"不小心"进入地球附近的轨道,被地球的引力捕获成为绕地球运转的卫星。 4,碰撞说-根在这里   月球是地球遭受碰撞后的产物。1976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提出,月球起源于一次大碰撞。碰撞说认为,当时的地球被一颗像火星般大小的天体撞击,撞击抛射出的碎片逐渐聚集形成了现在的月球。这一假说由于得到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而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但目前还无法最终确认。 《中国探月》 书号、发行号:978-7-03-020413-4 / V-0029.0101 著作权人: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编 定价:28元 出版时间:2007-10-1 目录 1 月球史话 2 嫦娥工程 3 探月卫星 4 登月天梯 5 奔月之路 6 星飞之地 7 地月飞虹 8 月宫探秘 9 应用摇篮 10 前景展望

卫星看地球的赵丰-嫦娥一号飞向月球纪念

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用Right 和Why 带领我们的好奇心走上太空,观察地球。--写给赵丰。 赵丰老师在NASA工作多年,现在国立中央大学担任地空学院院长。每年他都被邀请到中科院研究生院开一门叫《卫星看地球》的课程,报的人很多,而且他每年都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我有幸去听过,他知识渊博,善于思考,善于启发,幽默风趣,敬业非常(有一次喉咙痛得讲不出话就打字和我们交流),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此时此刻,嫦娥一号正奔向月球,看直播激动ing,我把他上课提到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贴上来,来纪念这个伟大的时刻。问题看不懂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提问。 1 你看照片,是真是假? 2 为什么是假的? 太圆了;颜色不对;背景不像; 3 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高处总会被吸下去。 4 地球的扁率为什么是1/300? 离心力/重力 5 为什么重力9.8m/s2? 万有引力公式计算的。 GMm/r2=mg 6 r怎么求? 现代人用卫星。古人怎么求? 利用相似原理,测量竹竿在地面的投影和两点的距离来估计地球半径,精度有90%多。 7 G怎么求? 卡文迪许实验。 8 M怎么求? 利用g G r求。 9 g怎么求? 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斜面运动;摆。 10 如果离心力=万有引力,是不是可以绕地球旋转了?Right? yes. 11 旋转的时间,速度? t=90-100s,v=7-8km/s(20倍音速),一天绕地球10多圈。 12 多大的速度离开地球? 约11km/s 13 不同的发射速度,不同的运动,抛物线 双曲线 椭圆, Right? yes,椭圆说明能量不足以摆脱引力,双曲线有一条渐近线,说明力量太大,跑掉了(至今有3个卫星跑掉了);抛物线说明被吸引回来了。 14 为什么在1958年成立NASA? 苏联1957年发射成功 15 火箭的原理是什么? 动量守恒。 16 为什么在赤道发射? 省力。 17 为什么在海边发射? 安全 18 绕地球一圈的速度? 大约4万km,8万里。(坐地日行八万里) 19 LEO MEO GEO到底是什么?低轨,高轨和同步卫星 20 为什么要同步? 观察一个地方,通讯传输。 21 同步卫星的高度? 6个地球半径。同步卫星的纬度? 于赤道平行,零度倾斜角。 22 发射同步卫星的难度很大? 难度超过发射卫星到月球,月球距离地球60个半径,只要能量足够...

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

图片
图1 这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日本放送协会(NHK)在探月卫星"月亮女神"上成功拍摄到了高清晰的地球影像,拍摄距离地球约11万公里。 2007年9月14日日本发射探月卫星"月亮女神",目前状态正常。 2007年10月5日,"月亮女神"成功进入月球轨道,并预计在12月中旬正式开展探测活动。 日本的月亮女神"辉夜姬"   "月亮女神"是日本绕月探测卫星英文名称的意译。它在日本还有一个昵称--"辉夜"。这个名字取自"辉夜姬",她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中美丽的月亮公主。   "辉夜姬"是日本古老传说《竹取物语》中的主人公,是在月亮上诞生,尔后落入凡间的美貌女孩。传说中,一位伐竹子的老翁在竹子芯里发现了一个可爱女孩,便把她带回家去抚养。3个月后女孩就长成妙龄少女,美貌举世无双,取名"辉夜姬"。   世间的男子都梦想让"辉夜姬"做妻子,许多公子王孙终日在老翁家周围徘徊。"辉夜姬"提出嫁给能找到她喜爱但却难以获得的宝物的人,使求婚者都没能如愿。最后登场的皇帝想凭借权势强娶"辉夜姬"也以失败告终。"辉夜姬"在中秋之夜迎来月宫使者,回到她本该属于的月球。   有一篇 文章 从文化的角度写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为自己的探月卫星取名背后的文化传统,很有意思。 图2 11月7日,日本公开"月亮女神"卫星拍摄的月球表面照片。这是首次传回地球的照片。而整个摄影工作于上月31日就开始进行,摄像机从约100公里的高度对月亮分两次进行了拍摄。据悉今后"月亮女神"还将拍摄地球从月球"地平线"升起的"地出"景观。图片来源:JAXA/NHK

嫦娥一号卫星即将发射

图片
特殊性: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体重:2吨多,2350千克 寿命:一年工作期。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长度:18米,两个房子的长度 任务:1,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2,月表化学元素与物质探测;3,月壤厚度探测;4,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搭载歌曲:30首播放歌曲 例如 《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歌唱祖国》。到时要广播,但不提供mp3下载。 运行方式:月球极地轨道,能把月球的每个角落都拍下来。 三部曲:发射嫦娥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通过载人航天飞船把人送上去;第三步是走进太空阶段,实现人类登陆其它星球的计划。 更多请参考: 百度百科

用月球研究地球气候

  月球距离地球远不止十万八千里(38万公里),怎么可能用月球研究地球气候?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地球从太阳得到的能量和自身放出的能量不平衡引起的。不了解气候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情况,即所谓的能量收支,也就无从梳理出自然和人为因素在其中所起的相对作用,从而也就无法预测未来的气候。密执安大学地球物理学家HuangShao-Peng指出,利用现有的地基和天基技术来探测能量收支变化是很难的。幸运的是,执行"阿波罗"15登月任务的宇航员(他们恰好都是密执安大学校友)在月面上留下的仪器无意之间开展了正好合乎这方面要求的测量工作。   "阿波罗"15任务原计划向月壤下钻两个约3米深的孔洞,并把专门设计的探测装置塞到洞中。此举主要是要了解温度如何随深度而变化,以便计算月球自内向外的热流。但在月球上粉尘状的月壤上钻孔的难度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设想。宇航员们到头来钻出的深度却只有想达到的深度的一半多一点。把探测装置塞入洞中后,本来想用于测定亚表面温度的几只温度计却只能测到表面温度。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美国航空航天局才得到了41个月的月面温度记录数据。   HuangShao-Peng最初对月球钻孔测量数据产生兴趣是因为他和他的同事享利·波拉克一直在利用地球上的钻孔测量数据来复现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情况。他觉得他们有可能利用为那个项目开发的技术来复现月面的温度变化。但在研究了上面的月球数据后,他意识到这有可能为地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宝贵的信息。   在"阿波罗"15飞船登陆的月球正面,表面温度是由白天的太阳辐射和夜晚从地球辐射出去的能量决定的。HuangShao-Peng的研究表明,由于一种放大效应的存在,来自地球即便很微弱的辐射也会在月壤内带来可测量到的温度变化。他随后又再次对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月面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变化有截然不同的特点。他由此发现了1972年年中到1975年年底月面夜间温度升高的趋势,而这正好与同期发生的地球全球变暗现象(原因是陆面光照普遍减少)相符(同期的广泛地基辐射记录数据表明,由于不能很好解释的原因,当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显著减少)。   HuangShao-Peng的研究说明, 地球气候系统能量收支的信号可在月球上探测到 ,可有助于监测和预报气候变化。他说,由于这一点和其它原因,月球是建设一个观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