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07的博文

俄罗斯科学家称地球7年后可能开始变冷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不大,大!但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力量相比,哪个更大?显然是自然界大得多。如果说人类活动造成了温室效应使得全球增温,但是科学界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人类活动不足以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地球和太阳的能量收支关系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2007年9月30日俄罗斯科学院主天文台空间研究实验室主任哈比布洛·阿卜杜萨马托夫认为,地球7年后可能开始变冷。他说:"我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地球上的温度会在2012年到2015年之间开始缓慢下降。"   他认为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过了全球变暖的高峰期。全球变暖主要是太阳几乎在整个20世纪持续保持不寻常的高发光度造成的。现在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正是这一点将成为地球显著变冷的原因。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年到2060年。   阿卜杜萨马托夫认为,人类活动形成的"温室效应"无法大大推迟地球变冷的过程,因为它难以显著影响地球气候的总体变化。尽管最近9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4%以上,但地球的温度实际上并没有上升。他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早在工业化时代开始前就显著增加了,但是这从未导致气候全面变暖。   阿卜杜萨马托夫认为,未来气候变冷将会使地球上的冰雪覆盖面积大幅增加,这将降低地球表面的吸热能力,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冷。他认为,地球变冷将会在北方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包括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港在内的北方不冻海港可能会被厚厚的冰层封住。

美科学家欲用激光技术阻止小行星撞地球

图片
图 小行星撞地球艺术想象图   为了防止小行星撞地球灾难的发生,美国科学家日前称,他们已经设想出了一个最可行的方法:用激光将杀手小行星推离危险轨道。   阿拉巴马州大学激光科学和工程系教授理查德·福克称,他们的激光偏移"杀手小行星"有着明显的优点。激光的优点之一,是能够在长距离中保持焦距,从而可以寻找和研究更远距离的小行星。目前大多数天文台都是通过雷达来研究小行星的特性和轨道,如果使用激光科技,却可以研究比现在距离远10倍的小行星,从而能尽早发现"杀手小行星"。   福克还称,科学家同样可以使用激光来偏移小行星的轨道,如果将短脉冲波激光聚焦到小行星上1厘米大小的地方,激光波就可以不断地摧毁和雾化小行星上的物质,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将这些碎粉末喷射出去,从而起到了"推进器"的作用,将小行星慢慢推到偏离地球的安全轨道中。   福克说,为了尽可能早地探测出那些"杀手小行星",科学家可以向太空发射出8艘"激光"太空船,充当"地球守护者"。这些太空船上都装备着激光,它们将在不同地区的小行星带巡逻,一旦发现"杀手小行星"存在,那么"激光太空船"将驶到距小行星几公里远的地方,向小行星发射激光。每道激光只需25千瓦到40千瓦的功率,就能在几个月时间中将小行星推离危险轨道。   福克的研究得到了美国军方的资助,他说科学家们大约需要20年时间,才能打造出可以偏移小行星的激光设备。 来源: 星空资讯

日本探测船“地球号”钻地幔?

图片
图 日本探测船"地球"号    2007年9月21日,日本探测船"地球"(Chikyu)号载着地球科学家的梦想启航,它将执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第314航次,在东京以南太平洋一处水深2500米的地方,从海底向下钻入7000米深的地心,进行探测、钻孔、取样和安装地震监控仪器。由于地下高温高压,钻探速度会很慢,预计1年后才进入地幔,整项计划预计到2012年完成。在"地球"号以前,人类在海洋钻探地心的纪录是2111米。   这是人类首次尝试钻入莫霍面(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科学家希望这次尝试能够揭开气候变暖的秘密、寻找有助解释生命起源的微生物及了解地震的成因。在"地球"号成功探出洞后,科学家将会在洞中放置感应器监测地震,为日本及东亚地区提供有效的地震预测系统。   此次钻探工作得到了"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的支持,该计划主要由美国和日本发起,欧洲部分国家、中国、韩国参加合作,中国曾由 汪品先 院士提议并最终在南海进行过钻探。 "地球"号:全球最大的海洋探测船   "地球"号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建造,全长210米、宽38米、排水量5.7万多吨,是全球最大的海洋探测船。船上装有最先进的航行控制系统、航海图、雷达系统及全球最高的钻井架。同时,"地球"号配备有石油探测公司先进的技术,在抽取岩层样本的同时会向抽取处注入泥浆。船上有装上泄压阀以减低地下压力。   过几天,我发现原来这是一条 假新闻 , 赶紧在题目后加一个问号。这里转载汪品院士的文章来驳斥这个假新闻 。   这则消息如果属实,确实振奋人心;但可惜这是一则错误连篇、误导读者的报道。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探索海底深处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的科学报道是何等的缺乏严肃性,而以误传误的过程又是何等的一往无前。    打穿地壳的计划至少10年内不可能提上日程   人类接触的高山深渊,其实都属于地壳。相对于6000多公里的地球半径来说,地壳只是表面的一薄层,论厚度其比例远比不上鸡蛋壳或者西瓜皮。   地球科学界梦寐以求的理

英国《焦点》月刊:全球十大自然灾害

图片
图 2007年7月10日,印度尼西亚甘穆克诺拉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火山灰、烟雾和岩屑,造成约8000名民众逃离山麓。自有纪录以来,甘穆克诺拉火山先后爆发过12次。   新华网消息:英国《焦点》月刊9月号发表文章,题目是"潜伏的灾难",作者是自然灾害专家比尔·麦圭尔。文章说,忘记全球恐怖主义吧,因为地震、超级火山和飓风的定时炸弹正在滴答作响,对于全球大部分人口来说,它们的威胁要大得多。文章揭示了将会发生的十大灾难。    超级火山   每5万年左右就会有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喷射出的火山灰和气体足以笼罩整个大洲,使其连续数年不见阳光,随之而来的将是严酷的火山性冬季。过去的210万年内,美国怀俄明州的黄石有过两次这样的超级火山爆发,直到今天那里的火山仍不平静。(破坏力:5级)    卡斯卡底古陆地震   美国西海岸沿岸发生一场大地震的危险日益增加,其规模相当于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1700年,最近一次卡斯卡底俯冲带断层断裂时,20米高的海啸巨浪扫荡了沿岸的俄勒冈、华盛顿和加利福尼亚各州,甚至波及了日本。(破坏力:2级)    纽约飓风   1938年,飓风"长岛快车"比通常活动范围大幅向北移动,夺去纽约市及相邻各州600多人的生命。随着气候变化推动飓风不断偏移原来的轨迹,下一场飓风席卷纽约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飓风正面来袭,可能需要疏散300万人。(破坏力:2级)    墨西哥湾流停止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最近的一份报告警告,2100年前,墨西哥湾流最高可能减速50%。尽管《后天》中的冰川世界只是电影噱头,但英国气象局的一项研究预测,如果墨西哥湾流完全停止,冬季的气温将会经常骤降到零下20摄氏度左右。(破坏力:3级)    巨型海啸   加那利群岛中的拉帕尔马岛的别哈火山西侧正在缓慢向海洋移动。未来如果发生火山爆发,崩塌的巨大山体将坠入海中,激起1000米高的海浪,引发巨型海啸,摧毁北大西洋沿岸所有地区。(破坏力:4级)    沙漠化   到2030年,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大约5亿人将会越来越恐惧地看着沙漠的日益侵蚀。到本世纪末之前,比英国国土更大的一片土地、1600万人的家园将受到威胁,从郁郁葱葱的宜居之地变为满是沙石的灼热荒野。(破坏力:3级)    海平面上升   美国航

欧洲宇航局绘制通过卫星绘制全球火灾分布图

图片
图 欧洲宇航局ESA从2005年就开始通过搭载在 ERS-2上的ATSR(Along Track Scanning Radiometer )和Envisat卫星上的AATSR(Along Track Scanning Radiometer)仪器来监测全球的热点。这对双胞胎在天空中监测来自地表的热红外辐射,地球表面温度超过38.85ºC(312K)的地方都被认为着火。(Credit: http://www.space.gs )   欧洲宇航局通过资源遥感卫星ERS-2和巨型地球环境监测卫星"恩维萨特",利用沿轨扫描辐射计和高级沿轨扫描辐射计,持续监测地球表面火灾,绘制出了全球火灾分布图。   这是迄今最权威的火灾图,尽管可能因为某些限制条件产生误差,但从统计学看它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温度计一样,传感器测量热红外辐射来确定地表温度。世界火灾分布图综合了所有可用卫星数据,除了图像外,还提供火灾时间、地点等信息。这些信息对大气化学研究、全球生态学研究以及火灾预防管理和气象学都极其重要,尤其对气候研究意义重大,因为火灾释放气体对大气污染有重要影响,如1998年的厄尔尼诺引起的婆罗洲大火产生50亿吨的碳,相当于欧洲当年所有的碳排放量。   欧洲宇航局利用1996年7月到2007年8月的数据,来推测每个月的火灾情况,结果显示, 希腊 今年8月的火灾数量是其1998年7月和8月火灾数量的4倍,高于其他欧洲国家过去10年经历的火灾总量。   火灾中及火灾后最大的问题是预测火势发展及估计整体损失。2000年10月,欧洲宇航局和法国空间局发起了《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目的是尽快利用地球观察卫星给需要紧急应对的机构发送空间地图。8月29日,希腊国家地籍组织已向国际宪章申请帮助,来应对影响全国的大火。(记者 操秀英) 文字来源: 科技日报 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9/10/content_6696052.htm

地球也可做"CT"

图片
CT是Computel Tomography的简称,即X线电脑计算体层摄影,由英国物理学家Godfrey Hounsfield在1972年研制成功,先用于颅脑疾病诊断,后又扩大到全身检查,是X线在放射学中的一大革命。它能把人体一层一层地用彩色图像显现出来,检查出体内任何部位的微小病变。   中国矿业报:医生了解人体内脏健康与否,用CT仪器检查便可一目了然。如果地质工作者要了解地球内部情况又该怎么办?除了常用的人工地震测地技术外,以长江大学胡文宝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地研制出能够给地球做"CT"的电磁测地技术,从而成为勘探地下资源的利器。   寻找地下油藏的传统方法是靠人工地震勘探,这种方法不仅在地质复杂区域难以奏效,布设观测系统还需要大量人员照看,耗费人力物力。电磁测地技术则是研究人员一方面采用大功率电源向地下发送电脉冲,一方面在地面用组合装置接收地下目标产生的散射场,从而获得相关图像,再经过专业人员判读,即可了解和探明地下几米乃至几十公里地球内部构造情况。   去年3月,电磁测地技术首次在国内南方某碳酸盐岩地区进行油气田勘探,获得了这个地区地下地层、构造、储层和孔隙发育带的一系列信息。随后,这一新技术被相关部门多次用于石油勘探,已合计节约勘探成本3.4亿元。   但是,我个人认为CT是应用的是电磁波,电磁波遇到导电的地球,没有足够的能量是不可能穿透几十公里的。比如当今的地球物理勘探中常用的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探测深度也不过几十米。对此事件我表示关注。    胡文宝 :1987年1月15日,胡文宝在加拿大留学5年后归国。现任长江大学副校长,地球物理系教授(湖北荆州市)。现为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协会(SEG)会员兼指导教师、欧洲勘探地球物理学会(EAGE)会员、世界产学合作教育协会(WACE)会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并担任《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天然气工业》杂志的编委和《江汉石油学院院报》主编等。他主持的"电磁方法在鄂西山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曾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美研究发现陆地火山导致远古大气含氧飙升

图片
图 陆地火山的出现使大气中的氧气大量增加。图为 2006年5月23日宇航员杰夫·威廉姆斯在太空捕捉到克利夫兰火山爆发时的照片,该图是MSNBC2006年度最佳照片之一。   与20亿年前相比,地球大气中的氧气水平出现了大幅增长,而陆地火山喷发很可能对此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生命蓬勃发展的基础,科学家之前曾一直将大气变化归功于远古细菌。   氧气在地球大气中增多大约发生在25亿年前。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古细菌理论一直心存疑问,这是由于化石记录中蓝藻细菌的出现比这一时间还要早2亿年。因此科学家一直在寻思,为什么这些细菌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使大气充满氧气。一个可能的答案就是海底火山喷发瓦解了它们的成果。   为了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美国斯泰特科利奇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球学家Lee Kump与克劳利市西澳大利亚大学的Mark Barley,对几条最新的线索进行了研究。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技术的改进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精确地标定氧气产生的时间,其结果与大部分陆地的形成时间--距今约25亿年前--相互吻合。Kump和Barley怀疑两者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两位科学家对已经公开发表的火山沉积物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最终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海底火山向陆地火山的重要转变恰好与氧气的增多处于同一时代。与现在相比,25亿年前的海洋地壳要更厚一些,而陆地地壳则更薄一些。这意味着有更多的陆地被海水淹没,同时有更多的火山在海底喷发。由于海底火山的喷发温度低于陆地火山,因此前者会释放出大量消耗氧气的还原气体,例如氢气和硫化氢。   随着陆地逐渐变厚变硬,海洋地壳则越来越薄。同时海底盆地能够积蓄更多的海水,而更多的陆地则在海平面上下持续振动。因此,在陆地上便形成了更多的火山喷发。与海底火山喷发不同,陆地火山释放的气体只会吸收很少的氧气。Kump和Barley认为这可以解释细菌出现与氧气增长之间出现的时间滞后现象。正是由于火山变化才使细菌产生的氧气得以积聚,并且在随后的20亿年里为生命大爆发奠定了基础。研究人员在8月3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这种火山缓冲假设赢得了科学家的支持。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地球化学家Timothy Lyons表示:"这是一个真正的因果关系。" 文字来源:科学时报  http://tech.sina.co

小行星将撞地球 难以避免世界末日灾难

图片
图 2029年,一颗直径300米小行星可能碰撞地球,2036年,它可能再度光临地球。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幻电影《世界末日》即将可能成为现实!预计2029年1颗名为Apophis的小行星有可能撞击地球,造成地球大范围的灾难。目前,英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正试图挽救这场小行星碰撞灾难。   现在,Apophis这颗小行星距离地球尚有数百万公里,但这颗300米直径的小行星预计在2029年飞行至非常接近地球的位置,其与地球的距离比许多人造卫星都接近地球。在这颗小行星接近地球的过程中,它途经太阳时有可能受太阳影响会偏离原定飞行轨道数百公里,虽然2029年可能避免与地球碰撞,但由于它围绕太阳运行,2036年将再次有可能与地球近距离接触,造成不可预料的空前灾难。   目前,驻英国的太空公司EADS Astrium已计划建造一种名为"阿佩克斯"宇宙飞船,将于2014年抵达Apophis小行星。到时这艘宇宙飞船将勘测这颗危险的小行星,更好地理解未来它所给地球带来的威胁。   行星研究协会(Planetary Society)称,现提供25000英镑奖金,期望科学家能够解答Apophis小行星接近地球的轨道路径和可能的碰撞地点,进而加深这颗小行星对地球碰撞威胁的认识。该协会在网站上发布这样的消息:Apophis小行星将通过一个"锁眼"地区,这是它2029年飞行路径非常小的区域,"锁眼"位置很重要将决定未来2036年是否会再次有可能碰撞地球。小行星碰撞的可能性非常大,我们必须始终做好小行星碰撞地球的准备工作,进行相应的太空任务使这颗小行星偏离地球。   预计,这项挽救地球的太空任务至少需要耗资数百万英镑用于研发运行。据行星研究协会称,目前全球有100多个研究小组正在从事Apophis太空任务。(悠悠 编译) 来源: 腾讯科技

日本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日本沉没”

图片
该片改编自小松左京的著名畅销书《日本沉没》。1973年曾被搬上银幕,后多次想重拍,但是因为投资太大而放弃。这次日本人缩紧裤带,终于将它重新搬上银幕,耗资20亿日元。    故事简介 :几位头脑敏锐、有正义感的地球科学家发现日本列岛将要沉没的征兆。消息传出,全国哗然,有的质疑,有的嘲笑。但越来越多的迹象无情地证明了沉没的推断,内阁首相不得不向全国人民宣布:日本处于一片惶恐和混乱之中。在接连不断的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中,人们纷纷想方设法逃往国外,此时日本的命运完全依赖于国际社会。内阁策划向世界各地输出移民,又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和不同态度、对策。最后,地质学家通过钻井并埋放炸药炸断板块的方式拯救了日本列岛。    下载地址 《日本沉没》有望今年10月在国内上映,目前该片正在送审过程中。当然,网络此时显现出优越性,这里提供下载地址: CD1: ftp://download2.sycatv.net/movie2/ribenchengmo_3570_01.rmvb CD2: ftp://download2.sycatv.net/movie2/ribenchengmo_4689_02.rmvb    感想   无论从情节上还是画面精美程度,此片都比不上美国《后天》《天地大冲撞》等灾难大片。但就因为它是我们的死对头日本拍的,自然少不了我们的关注。看过之后我有几点感想: ■日本的忧患意识特别强。影片涉及到地震、海啸、火山等种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可能这些灾害我们很陌生,但是日本却司空见惯。此外,日本作为一个资源严重依赖于国际社会的岛国,一旦失去了美国或中国的政治、经济援助,日本就将直面死亡。相比之下,中国的忧患意识呢? ■日本的科技紧跟能力和科普工作做的不错。日本的深海探测一直是日本的骄傲,所以,影片用了大量镜头表现"海神"号深潜器的光荣使命。此外,影片中还有个细节,老师带着小学生参观深潜器。这细节恰好说明了日本对公众特别是孩童的科普工作做的很扎实,教育从娃娃抓起,这些娃娃从小就有机会接触这些高科技产品,使得日本人的机器人产业很发达。相比之下,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有哪些? ■日本经常对公众进行预警教育和演练,日本公众遇到自然灾害,不但不会产生恐慌心理,反而会在灾难面前表现得沉着和冷静。影片中多处有此类表现。 ■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很发达,地震一发生

我国将首次在南极内陆地区进行地震观测

图片
这是我南极内陆考察队的"雪龙"船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中国即将进行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中国将首次在南极内陆地区进行地震观测。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安美建副研究员介绍,南极洲板块是在2800万-4000万年前,由两个板块拼合而成;是地球上唯一的被地球旋转轴穿过的大陆;并且整个大陆周围被扩张的洋中脊所包围。正是由于南极大陆这些独有的地学特色,近年来,各国对南极及其深部结构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通过对天然地震观测的深入研究,可以探明南极大陆地壳和地幔的深部结构,进而可以深入了解南极大陆的板块构造学和深部地球动力学信息。   在此次科学考察活动中,南极内陆考察队员将在距离中山站806公里处的雄鹰营地和冰穹A两个地区,部署低温宽频地震台站,建立低温宽频天然地震观测系统。   内陆考察队员在考察回程的时候,即可从台站中提取第一批观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获得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尤其是地壳、岩石圈等底界面的深度。结合分析国外的观测数据,以期获得南极大陆地壳和上地幔三维结构,深入了解南极内陆地区地球深部结构信息。 来源: 新华网

地球的十个最令人吃惊的事实

   一、地球表面的地心引力并不完全相同。 事实上,在印度的沿海地区你的体重会比较轻,而在太平洋的南部,你会比较重。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正在研究之中,2002年NASA发射的GRACE双子卫星现在正对地球的重力场进行详细的测量,这有可能帮助科学家尽快找到这种引力差距的原因。    二、大气"逃脱"   因为太阳的加热效果,地球大气层边缘的气体分子变得活跃,当温度到达一定高度,其中一些气体分子就可以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而"逃"到地球大气层之外的宇宙中去。这个过程很慢,但是一直在进行当中。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地球表面才会有如此多的氧气,而较轻的氢分子因为质量轻而容易飞到大气层的外部,所以我们的大气层才会变得适合生物生存。   不过大家也不用担心氢元素在某天会在地球周围消失,因为氢可以和氧气结合形成H2O分子,这样就变得分场稳定,不会轻易"逃到"大气层之外。    三、地球运行速度变化   因为地球之外月球、太阳、行星等引力作用,地球的转动速度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已经比过去短了数毫秒,科学家由此推断地球的角速度正在不断增加中,而具体的改变原因还不清楚。在相关的观测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地球在一月和二月间运行速度是最慢的。    四、范亚伦放射带   距地球270英里的高空,存在一个由于地球南北磁极吸引宇宙射线粒子而形成的放射性区域。传说中的阿波罗号登月的宇航员穿越这个区域的时间很短,但是也需要冒着极大的辐射的危险。   事实上,美国曾与1962年使用核弹头在太平洋中部上空250英里处引爆,目的是在范亚伦放射带炸出一个缺口,令太空船能够通过。但是结果却是,不但没有炸开,反而增加了一条人工的辐射带,放射性比范亚伦高出数十倍。  因为这个放射带的存在,怀疑美国登月真实性的人越来越多,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五、月球偏离   经过25年的观测,人们发现月亮的轨道正在逐渐扩大,也就是说,月亮正在逐步远离我们。科学家更是计算出,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半径每年都要增加4厘米。也有科学家指出,在50亿年之后,太阳就会进入到红巨星阶段,此时地球和月亮都会受到太阳大气的影响,最终两个星球还会重新靠近。    六、月亮"涨气"   众所周知的地球上水体的涨潮作用于月亮引力息息相关,但是很少有人知

什么样的灾难能将地球瞬间吞噬?

图片
  什么样的灾难能将地球瞬间吞噬?据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报道,答案是超级火山。   超级火山极为罕见,可一旦爆发,人类就将面临灭顶之灾,已知最后一次超级火山爆发发生在大约7.4万年前。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拉姆佩诺说,火山喷发所产生的浓密火山灰会遮蔽太阳,造成 地球温度瞬间骤然下降 。   科学家已确认了近40处可能是超级火山所在地的"热点",其中包括位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地下的一处。据估计,黄石地区每60万年将经历一次超级火山大喷发,最近一次发生在63万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