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写地震
关于地震的文献浩如烟海,但最早的地震记载产生于中国。
《通鉴外纪》引用《随巢子》、《汲冢纪年》提到:"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曾墨子在《太平御鉴》中提到,三苗灭亡前刚好有地震,泉水外涌。
三苗大概是什么时候亡的,《竹书记年》提到"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帝指的是舜(公元前23世纪),夏后指舜的接班人大禹,大禹征三苗的时间,在帝舜三十五年。
综合起来,意思是说在公元前23世纪,三苗被大禹征讨灭亡,此时恰好发生了大地震。
今天偶尔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蒲松龄写的地震的文章,很形象地记录了地震时人们因为紧张忘了穿衣服的情景,文章不长而且也很容易懂。其实很多学问,前人做过记录,只是因为时间久了被埋没了而没有被挖掘出来。没准地震学家可以通过蒲松龄写的这次地震事件,去寻找地震留下的痕迹,进而了解到当时的地震情况。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当与地震时男女两忘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竹书纪年》
中国战国时魏国史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
评论
文章作者:叶探花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未时,蜀地大震。
呜呼!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悲矣哀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虔诚祷告,求民之莫;哀悼逝者,泫然涕零;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甚悲。封禅泰山,祁福夙愿;心系灾区,天佑中华!嗟呼!顶礼膜拜,上香敬佛,冀青冥助国匡邦于危难之际,救灾民于水火之中!《易》曰:“血去惕出,终有它吉。”逝者安息,生者永绥!
自建国以来,唐山一震之后,时隔三十余秋,诸夏今日复罹国之大难,呜呼哀哉!《诗》曰:“死丧之威,每有良朋,烝也无戎,况也永叹。”嗟夫!宁不知其言之悲也!止怨天地何心,高台楼倾,颓墉四望,徒留断壁废墟之残垣。哀乎!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延首城池,坍塌狼藉;于嗟环顾,那堪入目?未忍回面,莫道奚言?式微式微,胡不归?哀缘物兴,啜其泣矣,久默其中。
值此之际,需止殇振作,忌言因循,古人云:“患难与共,灼见真情。”万众一心,共渡难关,以御天灾之祸劫也!共赴国难,倾尽心血。何其悲壮哉!呜呼!化悲愤为力量,携手团结,定使中华民族敦睦滋固,创建和谐!华夏儿女表赤心,炎黄子孙益奋进,奥运北京,彰显泱泱大国我中华!豪气干云,义薄云顶;昏睡百年,国人已醒。亚圣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节,”其品,中国人人皆具。羲皇上古而下临至今,诸夏即为礼仪之邦,素来言行合乎于礼,邦交则必有孚。中庸道也!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质若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信非高自称誉,天下英雄本无主,须知,谁愿臣掳自认!
事发陡顿,且无所察机,始致措手其未及。嗟夫!刬地无由,震中之地,忽闻砯崖转石之巨响,众骇异。居有间,室外大厦房舍,仆而复起,屋梁椽拄,错折有声。于其内屋,几案摆簸,酒杯倾覆,人面相觑,惊顾失色!知是地震,各疾趋出。
俄而,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里閈井邑,有楼台南北之易向者,大堤高柳,居民稠众。哗然来!人潮串动,如蝼蚁之在烈焰铛俎之上;嘈杂喧嚣,其声訇然若似万壑之雷钧。嚎啕当哭,堑山堙谷,哀哉!呜呼!
嗣后,茂亲离散而凄楚,交臂存亡则不知?感今重念,历历在目,无不枨触,不觉涕之无从也。故而,客问君曰:”何以悲伤焉?”正襟危坐,愀然言以对曰:“或乃以兹以故。”云云。哽咽如诉,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注:因循:不振作之意。有孚:有诚信。陡顿:突然。刬地:无缘无故。居有间:一会儿。里閈井邑:街市。哗然来:来,为语气词。嗣后:此后。茂亲:至亲。交臂:朋友。枨触:触动。或乃以兹以故:也许就是因为[地震]的缘故吧。云云:转述用于句末。全篇参考《诗经》、蒲松龄之《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