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08的博文

闲谈巴厘岛联合国气候会议

图片
一、巴厘岛上的客人   2007年12月3日,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美丽的旅游胜地——巴厘岛迎来了五湖四海近200个国家的客人,小岛一下子热闹开了。但这群客人此行不是为了欣赏巴厘岛迷人的风景,他们是来讨论如何给地球降温,具体地说,是一群“穷人”要求一群“富人”挑起降温的重责并在经济和技术上给予援助。“富人”对这种会议,内心当然是极不情愿,比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号称“伞形集团”的国家。但是,这是一次集体行动,是一次彰显正义和诚意的大会,谁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真的缺席。 这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旨在应付气候变化,确定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的大会。 曾和美国狼狈为奸,不顾反对毅然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澳大利亚这次给大会献上了一份隆重的见面礼,刚刚上任几天的新总理陆克文正式在《京都议定书》署名,此举赢得一片掌声。此前几个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也发布了他们近10个月才完成的包括中文版在内的气候评估报告,预先给大会做了科普热身:近些年的气温变化90%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有关,并以此告诫人们一定要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000年底美国总统大选中曾败给小布什的戈尔凭借其满腔热血坚持不懈地宣传环保观念和投资并参与拍摄的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与IPCC分享了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桂冠,狠狠地给了承诺要做“环保总统”却出尔反尔的小布什一个耳光。在小布什面红耳赤时,在榜样的激励和欧盟的积极响应下,这次谈判究竟能取得怎样的历史性突破呢? 然而科学在政治面前似乎很无力,结果让人失望。原定于14日结束的大会,一直拖到15日,直到最后才勉强通过了一份叫做《巴厘岛路线图》(Bali Roadmap)协议。这份协议现在看来真的只能算是路线,因为多次妥协再妥协后的它只告诉人们从现在开始到2009年,各国需要进一步谈判的主要内容(比如削减排放,保护森林,资金资助和技术转让等)及相应的日程表,而具体谈得成谈不成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就好比指了一条路,走不走要看各国领导人的心情。虽然有官员乐观地称这是一次突破(总比搁浅好),但谈了这么多天,实质性进展却依旧缓慢...

“海平面上升”说缺乏足够科学依据?和科学时报商榷

图片
图1 显示了A-B一个剖面上的海平面高度变化差异,这是海洋测高卫星得到的数据,此时,剖面上的赤道地区显示紫色,表示海平面比 平均年份 低,而纬度较高的地区海平面比平均年份高(这里的数值只表示差异,并不表示赤道和高纬度地区的绝对海平面高度)。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信息: 全球海平面高度变化是不一致的! 图片来源: NASA 科学网上有一条新闻:" 海平面上升说"缺乏足够科学依据 (陈朝辉: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出处有问题)。咦,还有这种事情?海洋局竟然连个海平面都测不准?于是看了新闻。 看完之后,我认为这则新闻标题实在太醒目,且还有地方值得商榷。下面我谈谈值得商榷的几个地方。 一、2007年中国海平面公告 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7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提到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年,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其中,天津沿岸上升最快为196毫米,上海次之为115毫米,辽宁,山东、浙江上升均在100毫米左右,福建、广东较低为50~60毫米,总体趋势为北快、南缓。( 来源 ) 图2 200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与常年比较(来源: 2007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 二、陈朝辉老师的说法 陈朝晖老师是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他认为这些数据不科学,它的出处有问题。 第一, 全球海平面上升应是一致的 ,不可能无规律地高低不平。 第二,如果说海平面上升有不均匀的现象,那么受惯性力的影响,在赤道周围的海平面可能会高一些,因为按照物理学上的科里奥利力定律,地球赤道附近惯性力最大,两极较小,越靠近南北两极,海平面也会相对较低,因此, 不可能有中国北方的海平面上升比南方高的道理 ,更不可能因为是经济发达地区,海平面就高出其他地方。同理,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海平面 绝 不会比其他国家高。 三、我的看法 我不知道这些话是不是陈朝晖老师的本意,但是用来反驳海洋局的一些道理讲不通。因为事实表明世界各地的海平面上升并不均匀!这是事实。 1,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海平面高度会变化 海平面的升高或降低主要和几个因素有关:重力、大陆冰川、洋流。 重力在短期(比如100年内)变化很小; 洋流与温度、风力有关,比如正常年份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吹东信风,使得赤道西面的海平面比东面要高。 但是,在 IPCC 的...

冻雨灾害(低温雨雪冰冻)

图片
今天发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文章,主要就这次中国中部和南部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稍微展开并介绍一些科普性知识,尽可能用图片来说明道理,请继续往下看。 一、什么是冻雨,有什么危害 冻雨是指过冷却水落在地面或暴露物体时,迅速凝结为冰的天气现象。冻雨与冷暖气流的相遇有关,它的形成通常需要两个条件: (1) 水汽充足。美国的东北部和加拿大中东部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冻雨灾害区,靠近它们的五大湖区正是暖湿气流的来源。 (2) 地面温度低于 0 ℃,高空则有逆温层。下冷上热的气温条件使雪落到地面之前融化为水滴,而地面低温使水滴落地时又能迅速凝结成冰。 冻雨可以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冰覆盖层,这种冰覆盖层被称作"雨凇",又称"冰挂"。 图1 两冷包夹一暖的"三明治"气层是冻雨的理想"温床"。冻雨开始时以雪的形式落下,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层而完全融化为雨滴,随后在更低的高度上又遇到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冷气流层,此时雨滴不再凝结,而是形成过冷雨滴。过冷雨滴一旦遇到低于0 ℃的任何物体就会立刻凝结,形成细长条状的冰挂。 图片来源: University of Illinois wiki来源 冻雨会使路面覆冰,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因此陷入停顿;冻雨落在屋顶以及各种裸露的户外公共设施上,公共设施因为承载过重而倒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冻雨严重威胁着电网设施,当冻雨附在输电铁塔和输电线路上结冰时,电线因负载超过设计标准而拉断;中国电力顾问公司总工程师吴云说,像双回线这样的( 铁塔) 的重量大概是6 吨,但是结了冰以后,重量大概达到50 吨,是原来的6 倍(数据来源于 CCTV )。另外,附在电线上的冰面使得电线在风力作用下"迎风舞动",很容易拉倒铁塔进而造成供电中断,一旦供电不畅,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发生事故的电塔在山区,维修起来及其不便。2008 年1 月中国南部和中部遭受严重的气象灾害,其中一大部分损失由冻雨造成。 图2 这是贵州某地区的冻雨图,冻雨在贵州并不少见,但持续时间没有今年这么长。冻雨附在电塔上凝结成冰后,时间一长就可能压垮电塔,特别在南方地区,设计标准没有考虑到极端的天气情况。当前清理这些附冰最有效的办法是人爬上去敲掉冰挂,这类工作具有危险性,湖南有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