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巴厘岛联合国气候会议
一、巴厘岛上的客人 2007年12月3日,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美丽的旅游胜地——巴厘岛迎来了五湖四海近200个国家的客人,小岛一下子热闹开了。但这群客人此行不是为了欣赏巴厘岛迷人的风景,他们是来讨论如何给地球降温,具体地说,是一群“穷人”要求一群“富人”挑起降温的重责并在经济和技术上给予援助。“富人”对这种会议,内心当然是极不情愿,比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号称“伞形集团”的国家。但是,这是一次集体行动,是一次彰显正义和诚意的大会,谁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真的缺席。 这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旨在应付气候变化,确定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的大会。 曾和美国狼狈为奸,不顾反对毅然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澳大利亚这次给大会献上了一份隆重的见面礼,刚刚上任几天的新总理陆克文正式在《京都议定书》署名,此举赢得一片掌声。此前几个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也发布了他们近10个月才完成的包括中文版在内的气候评估报告,预先给大会做了科普热身:近些年的气温变化90%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有关,并以此告诫人们一定要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000年底美国总统大选中曾败给小布什的戈尔凭借其满腔热血坚持不懈地宣传环保观念和投资并参与拍摄的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与IPCC分享了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桂冠,狠狠地给了承诺要做“环保总统”却出尔反尔的小布什一个耳光。在小布什面红耳赤时,在榜样的激励和欧盟的积极响应下,这次谈判究竟能取得怎样的历史性突破呢? 然而科学在政治面前似乎很无力,结果让人失望。原定于14日结束的大会,一直拖到15日,直到最后才勉强通过了一份叫做《巴厘岛路线图》(Bali Roadmap)协议。这份协议现在看来真的只能算是路线,因为多次妥协再妥协后的它只告诉人们从现在开始到2009年,各国需要进一步谈判的主要内容(比如削减排放,保护森林,资金资助和技术转让等)及相应的日程表,而具体谈得成谈不成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就好比指了一条路,走不走要看各国领导人的心情。虽然有官员乐观地称这是一次突破(总比搁浅好),但谈了这么多天,实质性进展却依旧缓慢...